来源:九游娱乐充钱 发布时间:2025-10-21 18:44:19
九游娱乐登录平台:
在中国餐饮产业版图中,地方餐饮文化如繁星般璀璨,每一处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底蕴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开州区,这座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千年古县,正以其 巴人善食、蜀人善烹、开人善厨的美誉,在中国餐饮产业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2024 年 10 月,开州区被授予全国第十个、重庆首个 中国厨师之乡 称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开州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认可,更是其在中国餐饮产业中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开州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幅员面积 3963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164 万人,非流动人口 117.85 万人(37)。作为三峡移民重点区县之一,开州搬迁安置 16.88 万人,同时也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春橙之都、中国天然氧吧城市(4)。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巴文化的厚重底蕴、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开州餐饮文化。
本文旨在全面剖析开州区餐饮文化在中国餐饮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梳理其历史演变脉络,分析当下在经济贡献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表现,探讨特色菜品的影响力和品牌建设成效,并与别的地方作对比分析,以期为开州餐饮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中国地方餐饮文化的研究贡献新的视角。
开州餐饮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巴国时期。春秋时期,开州属巴国,巴人饮食文化的特点是 尚滋味、好辛香,这一特点在开州饮食中得到了深刻传承(62)。巴人创造的独特烹饪方式,如熏制、腌制等技艺,至今仍在开州饮食中大范围的应用(62)。
开州自汉代起便是 川东四大盐场 之一,盐业的兴盛对当地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盐为百味之首,开州人因盐创制出百味,孕育了 开人善厨 的美食传统与精湛技艺(54)。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州,土产茶、蜜、椒、橘…… 民以稻、粟为食,山居者多储蕨根。 这是最早明确记载开州物产与饮食结构的文献(51)。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送萧处士游黔南》中写道:夜茶一两杓,秋蕨十来斤,反映了唐代开州一带饮茶、食蕨的习俗(51)。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开县,风俗朴野,民食稻麦,兼采山蕨。宴集以腊味、渍菜为尚。 这些历史文献清晰地勾勒出开州饮食文化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基本特征(51)。
明清时期的 湖广填四川 移民潮对开州饮食文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大量移民带来了不一样的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与本地饮食传统相互交融,形成了开州饮食兼容并蓄的特点(63)。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是混蒸技艺的出现。早在明清时期,开州第二大集镇临江就开始流传混蒸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当时正值 湖广填四川 时期,大量移民带来不一样的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混蒸便是移民文化与本土饮食融合的产物(67)。开州大混蒸源于湖广填四川时期,最初是一道简单又温馨的家常菜,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将各种食材放在一个蒸锅中互相融合,味道更加鲜美(122)。
移民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湖广移民带来辣椒,使川菜形成今天的麻辣风味;豆瓣酱是福建移民带来的,成为川渝菜调料灵魂(66)。同时,移民还带来了湖广耕作技术、江西手工业、广东商业以及各地方言词汇、饮食习俗和建筑风格,并与巴蜀文化深层次地融合(66)。
清代《开县志》对当时的饮食习俗有详细记载:冬至作米饵(糍粑),岁终酿秫酒(高粱酒),婚丧必设九品馔。 这表明清代开州已形成了完整的饮食礼仪体系(51)。清代开县诗人陈昆在《开阳竹枝词》中描绘:秋田稻熟白如霜,野老村童尽饱尝。更喜山家风味好,苕干酒熟芋魁香。 生动展现了开县稻米、红薯、芋头等主食及农家酿酒习俗(51)。
民国时期,开州混蒸达到了鼎盛阶段,当地有着 无菜不蒸,无宴不蒸,无户不蒸 的说法(67)。这一时期,开州混蒸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深深融入了开州人的日常生活。
20 世纪 80 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量开州人走出故乡,开始了 十万厨师闯天下 的征程。他们靠着一碗碗包面、一屉屉包子、一杯杯豆浆以及水煮肉片、宫保鸡丁、酸菜鱼、八大碗 等菜品,逐渐闯出名堂,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餐饮品牌(65)。
三峡工程建设对开州餐饮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三峡移民重点区县,开州搬迁安置 16.88 万人(1)。移民搬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餐饮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许多移民凭借自己的烹饪技术,用创业资金贷款在农业种植基地上成立公司,做起了 菜篮子 生意,为开州人民的餐桌带来最新鲜的绿色食品(68)。
2016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重庆市开县,设立重庆市开州区,开启了开州发展的新纪元(34)。撤县设区不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为开州餐饮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入 21 世纪以来,开州餐饮文化在传承中不停地改进革新。以吕本勇为代表的新一代开州厨师开始系统梳理开州菜,相继推出了雪参 9 秒高山鸡、南门红糖肉、珊瑚椒包面、木香烤野放羊排、土花椒藏香猪、贡橘阴米羊肉、天麻巴山老腊肉、龙珠茶炒汤圆、桃胶石烹桑叶蛋等菜品,形成开州 9 大名菜(109)。这些创新菜品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融入了现代烹饪理念,体现了开州饮食文化的与时俱进。
2024 年 10 月 25 日,在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水平发展生态大会市级爆品发布会上,开州区成为全国第十个、重庆首个 中国厨师之乡。这一荣誉的获得,标志着开州餐饮文化在中国餐饮产业中地位的历史性提升。
开州区餐饮业的经济贡献已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开州籍人士开办的餐饮市场主体已达2.4 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400 亿元(232)。这一数字不仅展现了开州餐饮业的庞大体量,更凸显了其在中国餐饮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从从业人员规模来看,开州区拥有25 万余名餐饮从业人员,其中 10 万余名厨师遍布祖国大江南北,2.4 万多家开州籍人士创办的餐饮市场主体覆盖全国 120 多个城市(210)。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开州户籍人口的七分之一,年营业收入 200 万元以上的达近 8000 家(87)。
在开州区内,餐饮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带动就业超 20 万人(233)。2024 年 1-5 月,全区餐饮收入达 3.36 亿元,增长 13.8%(10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更为重要的是,开州区餐饮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开州区以 开州金厨 为抓手,打通了产业端、加工端和销售端,做大 土特产,构建起粮油、生猪、水果、中药材、蔬菜五大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将 开州金厨 的 人气、商气、财气 引入文旅、健康、商贸等行业,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目标。
开州区餐饮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2024 年,全区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900 万人次,增长 35%,游客总花费58.5 亿元,增长 21%。其中,汉丰湖度假区接待游客 457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9.4 亿元(103)。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餐饮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2024 年,开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99.75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1.67 亿元(100)。这些游客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直接的餐饮消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开州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餐饮业的发展也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州区整合了故居、纪念馆、雪宝山等优质旅游资源,推出 帅乡红色研学 汉丰湖蓝色度假 雪宝山绿色康养 乡村金色体验 四色旅游线)。其中,乡村金色体验 线路与餐饮文化深度结合,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开州的乡村文化。
开州区在餐饮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传统与创新和谐统一的发展格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州区拥有丰富的美食类非遗项目。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南门红糖制作流程与工艺、开州阴米制作流程与工艺、龙珠茶制作流程与工艺、紫水豆干制作流程与工艺、开州香肠制作流程与工艺、冰薄月饼制作流程与工艺等(108)。其中,南门红糖历史悠远长久,蔗农们一直沿用古法工艺熬制,味道甜而不腻,极具营养。
在老字号品牌保护方面,开州区有5 家食品加工公司及餐饮企业被认定为 重庆老字号,7 家餐饮企业获评国家钻级酒店(155)。富友冰薄饼和嘉利华冰薄都是老字号,坚持纯手工制作,每一口都是传承的味道(110)。
开州区还建立了完善的品牌标准体系。制定 开州金厨 品牌区域标准,发布 开州菜 团体标准 21 个,编辑出版《开州金厨特色菜》《开州药膳》等教材资料 30 余本(154)。这些标准化工作为餐饮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
开州金厨 作为开州区委、区政府和 25 万开州餐饮从业大军共同打造的区域餐饮公共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63)。2022 年,开州金厨 被评为市级劳务品牌;2024 年,入选市级十大地理标志促进工程项目。
在品牌推广方面,开州金厨 先后亮相2024 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第六届西洽会、2024 重庆国际餐饮食材展览会暨第四届重庆厨师节,向国内外展示了开州饮食文化的魅力。2024 年 11 月 14 日至 17 日,中国烹饪协会和开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 2024中国菜 美食嘉年华暨 开州金厨 发展大会,旨在进一步弘扬 中国菜 文化,宣传推广 开州金厨 品牌(240)。
开州区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来自俄罗斯、埃及、也门、韩国、缅甸的海外推荐官走进开州参访 开州金厨,推动 开州金厨 品牌走向世界(235)。同时,开州区积极与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合作,拍摄制作以 开州金厨 产品为核心的专题节目,开展 开州金厨・味觉开州 主题摄影展,全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35)。
开州区的传统名菜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新的完美结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开州大混蒸,俗称 格格,是 放大版格格,是开州人对传统格格进行创新后的特色美食,被饮食界誉为 混搭王(113)。
开州大混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 湖广填四川 时期,当时开州第二大集镇临江开始流传 桌上只上一道菜 的混蒸。这道菜一出现就在开州盛行起来,而且历经多年经久不衰。2006 年,厨师肖友发尝试改变原本单独只蒸一样食材的格格,把多种食材放在一起蒸,经过两年的不断探索,终于掌握了大混蒸的诀窍,创造出了如今让人垂涎的美食。
大混蒸的制作流程与工艺极为独特。它将多种荤、素食材通过腌制后,在同一个蒸笼里蒸出来,并保持各自的风味和口感。食材中的肉类有羊肉、牛肉、猪肉、肥肠等,其中以羊肉最受青睐,羊肉必须要选择一年内的山羊肉,牛肉必须是里脊肉,猪肉一定要选择五花肉。腌制大料是将辣椒、花椒、生姜、薄荷等 20 多种调味品和中药材磨成粉后,用牛油、鸡油、菜籽油炒两三个小时制成的,食材腌制好后,加入米粉,均匀搅拌,就可以装笼了。
开州十大碗是开州团年饭的饮食习俗,延续了上千年,取其 十全十美 的意思,含八大菜、两个汤,讨 十全十福 之彩(118)。十大碗的菜品依次是:开州头碗、粉条鸡、肘子、坨鱼、扣条、豆腐丸子、粉蒸、炸骨、回锅肉、川汤等。这一传统宴席不仅是一种饮食形式,更是开州人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州区的创新菜品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烹饪理念的完美融合。以吕本勇为代表的新一代开州厨师推出的开州 9 大名菜,每一道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雪参 9 秒高山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雪宝山之旅,体现了开州人对本土食材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运用(109)。南门红糖肉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门红糖融入菜品,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赋予了新的口感体验(108)。天麻巴山老腊肉和雪参 9 秒高山鸡等菜品背后体现的是开州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将传统药膳与现代烹饪相结合。
这些创新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口味的突破,更在于文化内涵的融入。菜品中所使用的南门红糖、开州阴米、龙珠茶等食材的制作流程与工艺,都是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开州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108)。
开州区的特色小吃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每一种小吃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开州香肠源自唐代武德元年,当地先民利用巴山南麓特别的冬日气候,秘制出香味饱和、存放方便的香肠(162)。开州素有 中国香肠之乡 的美誉,举子香肠以 7:3 的黄金肥瘦比例和独特冷藏发酵工艺闻名,入口鲜嫩麻辣,回味悠长(110)。自 2018 年 1 月起,开州区已连续举办了六届香肠美食节活动,并在 2023 年 9 月取得 中国香肠之乡 荣誉。2022 年 12 月,举子香肠被入选为 重庆地标菜 以及 重庆好礼 上榜品牌。
冰薄月饼是开州传统特色饼类小吃,因其以前是开州区中秋节才有制作、销售的特有食品,故名冰薄月饼。明代已有记载,以芝麻、橘皮、饴糖为馅,皮薄如纸,现为重庆非遗。2013 年,开县冰薄月饼 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6)。富友冰薄作为开州区特色产品走进中央电视台 星光大道,获得诸多荣誉(127)。
紫水豆干是重庆非遗美食,质地密实、麻辣鲜香,石磨工艺保留了豆香本味,是开州人佐酒下饭的常备菜。椒麻牛肉起源于清代,是开州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做的特色菜,绝对开州独有的特产,麻辣鲜香,有嚼劲,吃完后嘴里还有丝回甜味儿(169)。
开州区特色菜品的影响力已经实现了从地方认可到全国赞誉的跨越。在各类美食评选中,开州菜品屡获殊荣。
2022 年度开州区 十大名菜 包括:开州头碗、开州大混蒸、盛山桂花鸡、肠粽状元、妙笔生花、手磨藕圆子、桔乡羊肉、泉水鳄鱼、双喜麻辣鸡、椒麻鸡(135)。2022 年度开州区 十大名小吃 包括:榴莲酥皮点心、川贝枇杷酥、鱼籽虾饺、现炒豆干、红糖薄荷饼、羊肉米粉、香肠酥、猪肉馅包面、廖氏杂酱面、欢喜团等(135)。
在更高级别的评选中,开州区有7 道特色菜被评为重庆地标菜(227)。其中,举子香肠、盛山桂花鸡、焦麻牛肉入选首批 重庆地标菜(136)。在 2024中国菜 美食嘉年华暨 开州金厨 发展大会上,开州香肠作为地方特色美食,获多名美食博主力荐(141)。
开州菜品的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开州区借助开州香肠商会等平台在全国一线城市建立销售点、餐饮连锁店 3000 余家,全区香肠年加工销售量 2.5 万吨,年产值18 亿元,开州牌香肠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美食品牌(138)。
在重庆市内,开州区餐饮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差异化定位。与万州区相比,万州菜大意上属于川菜和渝菜,但由于万州处于下川东与成都、重庆、宜昌都相距 200 公里以上,是三峡库区内最大的中心城市,故而与川菜、渝菜、鄂菜都有部分相同但在做法口味上面又有很大的不同(168)。万州的特色菜品主要有格格、烤鱼等,其中万州 格格 是袖珍蒸笼,色、香、味俱佳,属于川菜渝菜系下河帮菜,主要是由肉类和土豆一起蒸,味道偏辣(169)。
开州区的特色菜品则以椒麻牛肉为代表,这是一道开州家家户户的主妇都会做的特色菜,绝对开州独有的特产,麻辣鲜香,有嚼劲,吃完后嘴里还有丝回甜味儿(169)。此外,开州还有三校豆皮等特色小吃,开县人一说都要流口水(173)。
在宴席文化方面,开州的 头碗 是开州特有的,家庭筵席一般最先要端出的一道菜,所以称之 头碗,大块油炸酥肉,切片,碗底垫土豆,加葱姜,面上照例覆盖豌豆尖,蒸食,起锅放少许醋,特别美味(171)。而万州则有藕圆子,是万州当地最有特色和珍贵的菜品之一,以前在平日里难得吃到,只有过年或宴席上才能见到它的身影(171)。
开州区与四川省达州市相邻,两地在餐饮文化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美味。万达开美食属下河帮川菜,即万达开菜与重庆菜为代表的江湖菜(174)。
四川省达州市的特色美食以灯影牛肉为代表,这是四川省达州市的地方传统名食,牛肉片薄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穷(177)。达州菜属于下河帮川菜,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188)。
开州区的菜品同样属于下河帮川菜,但具有自己的特色。开州的胡安太皮蛋已成为一个皮蛋加工行业的民间品牌,历史悠远长久,延续了好几代人,胡安太皮蛋色泽鲜、味道好,入口没有一般皮蛋的浓烈碱味,价格也适中,深受市民青睐(174)。大巴山腊肉、胡安太皮蛋、冰薄月饼为开州三大特色美食(174)。
在中国餐饮体系中,开州区餐饮文化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从川菜派系来看,川菜分为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为主)三大派系(188)。
上河帮的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下河帮的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小河帮的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188)。
开州菜属于下河帮川菜,具有下河帮豪放 + 维新的特点。下河帮菜可以用两个词来总结:豪放 + 维新。这里的人性格豪爽,直来直去,体现在做菜方面就是,饮食味道追求浓郁,刺激,配料不拘一格(191)。
与成都菜相比,成都菜偏 温和细腻,味型更均衡,如《钟水饺》的咸甜辣、《蛋烘糕》的甜香,适合大众口味;而重庆菜偏 浓烈豪放,麻辣更突出,如《重庆火锅》的牛油辣、《江湖菜辣子鸡》的干香辣,主打 过瘾(192)。开州菜在保持下河帮共性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大混蒸的 混搭 理念、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等,体现了开州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开州区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汇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食材资源。开州地处北纬 30 度农业 黄金带,优渥的土壤条件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开县春橙、开州香肠、开州再生稻、雪宝山珍、冷水鱼等精品食材(238)。
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开州自汉代起便是 川东四大盐场 之一,盐文化的影响深远。同时,作为巴国故地和移民地区,开州餐饮文化融合了巴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点。
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开州厨师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停地改进革新,如大混蒸的创制、药食同源菜品的开发等,体现了开州饮食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开州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品牌建设,为餐饮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开州区的地理位置对餐饮业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作为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开州区拥有独特的水资源优势,为水产养殖和餐饮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9)。汉丰湖的形成更是为开州区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名片,15 平方公里湖面可划桨板、乘画舫,春日赏红梅海棠,秋冬观候鸟,极大地提升了开州区的旅游吸引力。
另一方面,开州区的山区地形也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开州六分山脉、三分丘陵、一分平坝的地形,耕种面积并不多,且分散土地没办法形成规模种植(157)。然而,正是这种地形造就了开州食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特色餐饮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开州区餐饮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开州区已实现城区东南西北 4 个方向大通道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214)。巫云开高速全线建成投用,开州与云阳之间的通行时间从 1.5-2 小时缩短至约 50 分钟,降幅高达 75%(218)。渝西高铁、成达万高铁开州段建设进度均超 70%,累计完成投资 100 亿元,正朝着 2 小时重庆 交通圈目标有力迈进(219)。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便利了本地居民的出行,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开州区的可达性,为餐饮业的发展和外来游客的涌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开州区政府对餐饮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在品牌建设方面,开州区制定了《开州金厨 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建设方案》《开州金厨带精品 工作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品牌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231)。
在资金支持方面,开州区整合农业、商贸流通等发展资金1000 多万元,从品牌培育、展示展销、人才培训等方面,全力开展 开州金厨 品牌培育及 开州金厨带精品 行动(235)。同时,对 开州金厨 名店免费授权使用品牌商标标识,优先支持建设 开州金厨带精品 展销专区专柜,推荐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相关交流活动等(206)。
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州区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开州区已累计开展 开州金厨 品牌星级厨师培训班 73 期 3577 人次;开展 开州金厨 市级特色劳务培训班,认证星级厨师 1000 人;开展餐饮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组织餐饮企业到外地交流学习(206)。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为餐饮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开州区的药食同源菜品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开州区迭代升级 食药同源 美食文化街区,入驻各类餐饮企业 17 家,带动药膳产业链创新发展,实现 良药苦口 向 良药可口 转变(235)。
开州区餐饮业正在积极地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在智慧监管方面,开州区深入推动餐饮环节互联网 + 明厨亮灶 + AI 智能识别智慧监管,截至目前,全区 796 家重点餐饮服务单位实现智慧监管,其中社会餐饮监管数量位居渝东北第 1、全市第 4。
在平台建设方面,开州区建立了 1+4 数字服务体系,即 1 个 开州金厨 智能服务平台,包含 认证中心、培育中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4 大服务中心,全面提供培训认证、职业指导、就业推荐、创业帮扶四项特色服务,打造 20 万开州餐饮人线)。
在产业融合方面,开州区正在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开州区以 开州金厨 为抓手,打通了产业端、加工端和销售端,构建起粮油、生猪、水果、中药材、蔬菜五大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集群(232)。通过 金厨带精品、精品带产业、产业带就业、就业带增收 的模式,有效链接一二三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精品销售(207)。
开州区餐饮业未来发展目标明确,战略路径清晰。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开州金厨带精品 形象店、专柜、专区将分别达到30 个、100 个、300 个,新培育从业人员超5 万人,销售额突破50 亿元;到 2027 年,实现 开州金厨带精品 销售额突破100 亿元,打造 爆款 产品 20 个以上,带动 10 万农户增收(238)。
在品牌建设方面,开州区将继续深化 开州金厨 品牌建设,申报 中国厨师之乡,举办 厨乡开州中国菜艺术节,全面融入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236)。同时,开州区将加强与中国烹饪协会的合作,从企业管理、烹饪技术、产品提升、产业化升级、数字化发展等多重维度获得支持(244)。
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州区将推动餐饮业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深层次地融合。进一步拓展 开州金厨带金品 行动的内涵和外延,推动餐饮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231)。同时,开州区将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让 开州金厨 通过餐饮业链接一二三产业,促进更多 大山货 走进 大市场,打造销售额超过 100 亿元的产业(210)。
在创新发展方面,开州区将紧盯餐饮消费趋势新变化,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探索工艺创新、菜品创新,拓展餐饮新业态、新场景,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241)。同时,开州区将继续发扬 开人善厨 的传统,培养更多优秀厨师人才,为餐饮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对开州区餐饮文化的全面梳理,我们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州区餐饮文化在中国餐饮产业中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并发挥着独特作用。
从历史演变来看,开州区餐饮文化经历了从古代巴文化的深厚积淀,到明清移民潮的文化重塑,再到近现代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开人善厨 文化传统。特别是 2024 年获得 中国厨师之乡 称号,标志着开州餐饮文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从当下表现来看,开州区餐饮业在经济贡献、旅游带动、文化传承、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2.4 万家餐饮市场主体、年营业收入超 400 亿元的庞大体量,25 万余名从业人员的人才优势,以及 开州金厨 品牌的全国影响力,都充分体现了开州餐饮文化的强大实力。
从特色菜品来看,开州大混蒸、开州十大碗、开州香肠、冰薄月饼等传统名菜,以及开州 9 大名菜等创新菜品,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渊源,更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菜品在各类评选中屡获殊荣,慢慢的变成了开州走向全国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从对比分析来看,开州区餐饮文化在保持下河帮川菜共性的同时,形成了以椒麻牛肉、大混蒸、药食同源菜品等为代表的独特风格,在重庆市内、四川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的差异化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开州区餐饮文化在中国餐饮产业中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开州区正朝着 2025 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2027 年突破 100 亿元的目标稳步前进,开州金厨 品牌的影响力将持续扩大。
开州区餐饮文化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地方餐饮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要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二是要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三是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四是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开州区餐饮文化的崛起,不仅是开州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生动诠释了地方餐饮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通过创新发展、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途径,在中国餐饮产业版图中占了重要一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开州区餐饮文化必将在中国餐饮产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